新闻中心 分类>>

骑行风潮下 城市如何对自行车更友好

2022-11-30 04:49:0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在成都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骑自行车。就算热浪滚滚,高温下依然有不疾不徐的骑行人。

  一方面,为节能减碳,市民选择绿色出行。另一方面,骑自行车这事,卷土重来,却也不能用简单的通勤方式来定义——一辆自行车价格动辄上万;年轻人热衷打卡“出圈”;以骑行作为社交方式……这既折射出骑行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文化符号,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正在创造各种生活新场景的公园城市,如何对自行车更友好,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。

  今年上半年,成都市民单车骑行总公里数1.7844亿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4461圈。20-40岁人群骑行占比65%,成为单车绿色出行的主力。去年,成都美团单车用户一年碳减排达19693.4吨,跻身骑行减碳活跃城市。

  在成都,骑行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姿势。离开手机与键盘,在秀美幽静的山水间,让身心与风同行,在车轮上对话自我。尤其是在互联网空间里的年轻一代,当他们专注于控制身体与车的协调时,就基本可以达成缓解压力与焦虑的目标,保持自由饱满的精神状态,BOB打造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。

  熊花,盘尼西林乐队的贝斯手,是一名有着20年车龄的自行车运动参与者,他解说过环法自行车赛,收藏了苏联队在1988年奥运会上用过的车架。2002年,他12岁时开始接触攀爬车、BMX小轮车。高中时他去朋友的车店里淘到了一副上世纪90年代的车架,从此迷上了组装复古自行车。后来,他爱上了城市漫游,“开车太快,走路太慢,骑车正好。”熊花将此定义为“漫骑”,“不一定很快,BOB就是去感受户外的生活,骑着老式的公路车,穿上那些vintage(复古经典)的骑行服,这就是一群‘钢架骑兵’。漫骑有两层含义,一个是大家一起,慢下来去享受骑行给生活带来的惬意;还有就是漫无目的地去探索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。”大学期间他曾经跑了一趟109国道,“从北京去,我只骑了两段,有一天我会和朋友一起,花点时间去骑个全程。”

  在成都,全长100公里的绕城绿道成为骑行者的打卡点,不少人在各种平台和社交媒体自发地发起挑战、发布攻略,一举将骑行推入露营、看日出、玩飞盘的“好玩生活”行列。这条平路区间达到60公里的绿道,对于普通骑友来说,挑战难度中等;绿道沿途建有78个“一桥一景”景观桥梁,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、青龙湖、锦城湖、白鹭湾等121个生态公园。打开“成都天府绿道”小程序,上面推荐了主题路线和相近的美食门店,也有不少攻略干货和赛事宣传。如果只追求速度,基本上4、5个小时就能骑完一圈;如果慢一点,坚持下来需要10个小时左右。来一趟说走就走的骑行,可谓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。

  “实际上有一辆自行车,叫上几个人就行了。”张晓非,一名酷爱骑游的上班族,“只要天气好,我几乎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。不是一味地行走,也不是只求代步,要用心去体验与感受。骑车有点累,但之后是神清气爽。”在她的身边,还有很多自发组建的车队,毫不相识的爱家们每周都会有聚会,这通过一场骑游来实现。定点集合,根据城市地形和自身需要设定骑行路线,每次车程在二三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。“有时间还去崇州、金堂、青白江,路途上大家互相帮助,不会有人掉队。”至于那条让人神往的川藏线,她说现在还不敢挑战,“以后会去,需要一个长假和志同道合的人,还需要专业的领骑,专业的配备,当然还需要攒一点钱。”

  几乎每一个成都人的童年都有一辆自行车,现在也毫不过时。历史上,成都就是一座自行车上的城市。成都的第一辆自行车,据考是1913年由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的英国青年苏道璞带来的,一辆黑色涂装的“三枪牌”自行车。民国12年,成都有了第一家卖自行车的商号“马运隆”五金洋货店,店铺坐落于青石桥街与下东大街的拐角处,专销从英国邓禄普公司引进的自行车。没过几年,曾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成都青年何嘉谟从上海批发了36辆德国飞马牌自行车,在少城支矶石街开设“洋马出租车行”,这被认为是成都“共享单车”的鼻祖。

  1957年,成都全市纳入管理的有58个自行车出租店及807辆自行车。上世纪70年代,成都逐渐普及了自行车。到了90年代,成都满城都是自行车。熙熙攘攘的太升路在成为“手机一条街”之前曾是“自行车一条街”,“永久”“凤凰”“飞鸽”是绝对的“顶流”。此外,成都还有沙河堡自行车厂生产的“峨眉牌”自行车……2016年,共享单车开始大规模进入成都,从当初的ofo、摩拜到如今的美团、青桔、哈罗,它们满足了市民对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通勤需求,让几乎消失的自行车出行又风光起来。目前成都常年参与自行车运动的骑行人口达20万,辐射人群超500万。

  随着骑行热潮的兴起,自行车也在短期内成为紧俏品。骑友们主要开销,除了公路/山地车,还包括头盔、服饰、码表、踏频器、骑行台等设备和保养的费用。时下年轻人大多选择捷安特、美利达、迪卡侬等品牌,更有消费者会选择闪电、Trek等高端品牌;夜驴骑、李宁、三夫户外等品牌的专业骑行装备也在不断推新。

  自行车再次流行,问题也随之而来,道路的规划是否能适应再次回归的骑车需求。和国内很多大城市一样,成都也在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,成为一个可达性和宜居性较高的城市,同时为进一步发展留下空间。骑行是慢行通勤中的重要部分,成都正在系统完善自行车道、人行道、过街设施等慢行交通系统,构建1000公里自行车骨干路网,最具代表性的,是建在邛崃的那条“自行车高速公路”——一期工程全长12.5公里,从“千年邛窑”一路飙拢“南丝路古镇”平乐……

  在《成都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》中,提出到2025年,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要达到70%。而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,采用自行车出行,相比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.1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。若一名小汽车使用者采用自行车出行,一年能够减少一吨碳排量。在时代的背景趋势之下,骑行正爆发出强劲的新动能。

  然而,很多城市的道路网结构不合理,决定路网可达性、连通性的次干路和支路里程偏低,尚未实现由车本位“大街区、宽马路”向人本位“窄马路、密路网”转变。不少自行车“堵”在了城市的阡陌交通网里,路权难以得到保障,无路可行、无处可停等问题凸显出来。在对全国36个主要城市平均路网密度的调查中,仅三座城市(深圳、厦门、成都)达标。

  成都市住建局曾编制专项规划,着力打造自行车专用道、主通道、优先道和一般道。“专用道”依托河道、沿线绿带、公园、湖泊湿地、历史文化节点等资源,实现沿线与生态景观紧密融合,立体优先过街设施和休憩驿站,确保连续无阻骑行。“主通道”则依托城市快速路、主干路,做好“机非分离”,重点满足市民中短距离的通勤通学需求。“优先道”依托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设置,主要承担片区内的公交地铁接驳、生活服务等骑行功能……业内人士认为,硬件上的设置实际在技术上进行修正并不困难,自行车专用道还需要更细的认知和管理方式,比如统计一个路段的高级或有经验的骑行者、基本或缺乏自信的成年骑行者以及未成年骑行者,以匹配相应的道路设计和规范管理。

  共享骑行是绿色出行的主力军。目前,成都全域范围内共享单车数量超过88万辆,日均骑行次数超200万人次。如何进行动态化管理,BOB让单车既方便骑行又秩序良好?共享单车的投放量需要根据市民出行需求、城市空间承受能力、道路资源与停放设施承载能力等因素确定。成都通过建设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、实施全域号牌管理,准确掌握共享单车投放量,实现智能监测、实时调度。

  如何真正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行为,也是一个骑行友好城市更重要的标准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除了需要更好的骑行道,还要有更多懂骑行的人,否则会出现很多无视规则“串道”的情形,存在安全隐患,影响骑行体验。从国外慢行城市的经验看,使用电助力自行车对于推广慢行交通也至关重要。助力自行车以电池作为辅助动力来源,能实现人力骑行和电机助动一体化。

  修建自行车道,对城市而言也不只是改善交通这样简单。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证明,当把公路分出更多给自行车道后,不仅不会损害沿街商铺的业务,反而可以促进其发展。交通自然慢下来之后,车道将丰富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:逛书店花店、喝咖啡、看书、品尝美食,还有商业外摆和路演空间。在骑行的路途上,有烟火气息,更有全新消费场景。当慢行交通遇上了美丽公园,将周边公园绿地、绿道与滨水空间等生态资源,通过绿化改造的慢行空间引入园区内部,打造舒适宜人的户外空间。

搜索